随着直营为主的邻家悄然消失,711依靠特有的鲜食加工以及优越的选址,已近乎一统便利店的江湖。
但当所有人都以为市场格局就此固定的时候,刚放下去哪网的庄辰超用30亿的资金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便利蜂,用近乎“不可理喻”但极具侵略性的姿态让行业从业者处于晕眩之中。
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便利蜂的疯狂行为:资金充裕,任性试错。
然而,人们不禁要问:只要是风口都要掺乎一脚的便利蜂,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“怪物”?
有钱任性的扩张
2年前,从去哪网收购战役中抽身的庄辰超,手握10亿美金,日子过得好不滋润。
找项目,做基金,闷头忙活。创投圈都知道老庄这次要玩个大的,但谁也没有想到,庄辰超盯上的居然是便利店的生意。
第一家便利蜂开店的时候,人们以为老庄转性了,打算做点稳妥的项目。
没想到,接下来的就是谁都看不懂的疯狂扩张。
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
自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,仅仅一年时间,便利蜂已经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地开出200家店。而被称为便利店之王的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开了不到200家店。
老庄骨子里的疯狂,可见一斑。
在老庄调教下,开店速度快一直是便利蜂的一大“标签”。
成立之初,便利蜂打出“1年100家”的旗号,2017年2月,北京中关村首批5家店开业之后,便利蜂走上了急速扩张之路。
为了快速达到开店数量,便利蜂的策略是“重选址,不重店铺大小”,只要位置适合,从30平到400平的铺面都可以,哪怕铺面的前身是快餐店、面包房。
这样的开店速度,既是为了抢占优势铺位,更是为了能更快地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。
当然,核心就是为了“跑数据”。
其实,便利蜂的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大数据及算法驱动的便利店系统,尽可能减少人工在其中的参与。
但在一开始,便利蜂并没有掌握足够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,因此,加速开店、调教算法势在必行。
而用户数据采集便成了便利蜂实现终级目标道路上很重要的一环。
目前,庄辰超所操盘的斑马资本对便利蜂基本属于All in的状态,整个投资基金都在围绕着便利蜂做整个布局。
互联网思维下的“暗度陈仓”
不论是共享单车、还是无人货架、抑或是便利店,一两家独角兽企业就已经能吸引人关注。
但庄辰超的便利蜂作为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居然一次性布局三个赛道。
市场都明白,这三个赛道无论哪一个,在投入上都可以算是无底洞。
老庄的这波操作真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。
对此,在媒体采访的时候,老庄就表示,便利蜂具有完善的互联网基因,是一家科技型公司而非零售企业。
同样,便利蜂的运营CEO王紫曾表示:“便利店的数据化不仅应该体现在信息系统、APP以及智能硬件的使用等器物层面,更应该深入零售本质,用数据化去理解并重构整个业务。”
因此,便利蜂对于门店的考核,也从以往的日销额、毛利率等传统指标,延伸到高频用户数量、用户消费频次等多重维度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便利蜂布局共享单车或许意在捕捉用户的行动轨迹形成相关数据。
传统共享单车存在盈利模式无法支撑强大运维成本的致命局限性。
而正是看到这一点,便利蜂选择了局部投放+便利店场景的拓展模式,使便利蜂共享单车始终围绕便利店这个物理节点,以互联网的思维的模式,利用共享单车形成辐射吸引,达到聚拢效应。
同时,利用大数据分析,便利蜂能从用户使用便利蜂共享单车后的移动痕迹,分析地域人群的高频移动轨迹,最后支撑调整便利店及其他延伸产品的定位策略。
外界一直认为便利蜂布局共享单车是在烧钱。
实际上,布局共享单车也许只是暗度陈仓,便利蜂瞄准的还是用户数据。
而看重数据分析,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玩法。
用考验人性的无人货架来研究人性
从去年开始,无人货架单一的粗放型运营阶段已经结束。
而经过反复研究,便利蜂最终将目光锁定了智能货柜。
据了解,便利蜂早已开展智能货柜的研发。并且,由于智能货柜通电、在线的特性,运营方能实时掌握每个点位的库存信息,补货会更加精准、及时。
而在解决了货损顾虑后,公司也能推出如酸奶、面包等受用户欢迎的高单价、短保商品,无论是客户满意度还是客单价都会得到有效提升。
和传统的自动贩卖机相比,智能货柜在技术以及用户体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。
首先,传统的自动贩卖机一般有投币支付和手机扫码支付两种方式,操作相对繁琐而且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。智能货柜集成了RFID、人脸识别、重力感应等先进技术,大大提升了购物便捷度。
其次,自动贩卖机品类有限且库存信息同步滞后,经常出现缺货断货的情况。而智能货柜品类丰富度有较大提升。
而且,在数据方面便利蜂一直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,智能货柜实时在线的特性,完全可以承载便利蜂这个“中央数据库”对人物画像的数据回传到刻写的整个过程,这其中甚至包括人物购物习惯,单件品购买频率和消费心理变化。
这一切也使大数据精准营销在便利店产业有了实施的条件。
另外从资本层面来说,无人货架高频、大流量、小颗粒的线下入口价值仍然成立,但“考验人性”的产品模型极大限制了应用场景
智能货柜虽然成本高昂,但至少具备了成为一门生意的基本条件,资本也更容易看得懂。
便利蜂结构原型下的算法逻辑
庄辰超曾说过,“便利店的行业是可以被算法驱动的,而在中国只是还没有做到的”
在传统零售业,卖货是核心能力,也是终极使命,放在新零售时代依然如此。作为零售业变革的先行者,便利蜂的创新是要用数据化去理解并重构整个行业。
庄辰超不认为自己在做纯粹的零售,而是把它当成数据业务来看。
在他眼中,便利蜂就是要通过技术和数据不断优化,减少人为因素,提升运行效率和效果,实现价值最大化。
对此,便利蜂围绕“数据驱动运营”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,依托大数据并结合相关算法,快速给门店的选品、货价陈列等给出指导意见。另外,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,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,以用户为中心,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。
所以单一赛道领域是无法解构便利蜂的玩法的,但从整体布局展开来审视便利蜂的疯狂,或许重数据,强算法驱动的核心逻辑可以让这家“披着”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露出一点蛛丝马迹。
目前来看,便利蜂以算法驱动行业的新尝试,确实为国内的便利店市场开辟了一条新思路。
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精力投入,是创业团队两项不小的挑战。
毕竟很多疯狂过后反而是一地鸡毛。
有时候,想做疯子都不可能。因为,他们的脑回路异于常人。
但便利蜂疯狂局势背后的互联网逻辑,却让人看到了新零售的发展方向。
这是好事。